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备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依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方位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别度和适合的困难程度。
ⅱ.考试内容
1、考核目的与需要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常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重视多层次、多角度剖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的与需要。其中"考核目的"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的,"需要"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目的\需要 ⅰ ⅱ ⅲ
获得和解析信息 获得考试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考试试题需要与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剖析与整理。 组织和应用有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析。
调动和运用常识 将所学常识与考试试题的形式和内容打造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有关常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有关学科的常识原理剖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讲解事物的特点。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总结、演绎、比较、概括等办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看法明确、表述明确、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有关学科的原理和办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革新性思维。
2、考试范围
政治
第一部分经济知识
1.产品和产品经济
产品
产品和产品经济的意思;商品属性;产品的价值量
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进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有哪些用途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范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规范的基础;巩固和进步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法并存,确立生产要点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与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3.企业和经营者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及其用途;公司是企业的一种要紧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达成形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企业的经营者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三大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进步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劳动合同规范;国内的社会保障规范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用途
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点;国内税收的性质和用途;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国内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用途;打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用途;债券与商业保险
7.产品服务市场和买家
产品服务市场
产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征;市场买卖原则
家庭消费与买家的合法权益
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买家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国内的对外贸易
当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步;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世界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国内对外贸易的方法与用途;国内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哲学知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办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进步是客观的;大家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首要条件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可以反用途于客观事物,不一样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进步起着不一样的反用途;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遭到多种原因的制约
人具备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所有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知道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有从实质出发是大家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质出发,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
2.辩证法
联系的常见性
事物的联系是常见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程度;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进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进步的常见性;正确理解进步的实质;要以进步的看法看问题;要有革新精神,与时俱进,掌握创造性思维
规律
规律;规律的常见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借助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矛盾剖析的办法
坚持两分法,预防片面性;承认矛盾的常见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首要条件
具体问题具体剖析
矛盾的常见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看法
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事物进步的趋势
事物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事物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看法是承认矛盾,倡导用联系的、进步的、全方位的看法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看法是不是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原因的制约
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大家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剖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有哪些用途
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对认识具备决定用途,认识对实践具备反用途
4.生活观和价值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备反用途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用途;个人活动与社会进步相互制约、相互用途;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倡导诚信
生活价值
生活价值包含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达成生活价值的条件和渠道;走出生活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赖群众,群众利益高于所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达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三部分政治知识
1.国内的国家规范
国内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国内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内的国家职能
国内的根本政治规范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内的人民代表大会规范;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内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意思、内容和意义
国内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国内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内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
国内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2.国内的政党和政党规范
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点;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规范的种类和用途;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
中共的性质和地位
中共的性质;中共的领导地位;中共对国家的领导方法
加大党的领导,改变党的领导
全方位加大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国内的民族和宗教
国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的基本特点;国内处置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内的民族地区自治规范
国内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和社会用途;国内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4.国际社会和国内的对外政策
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原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定义和用途
当今年代的主题
和平与进步是当今年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进步;当代国际角逐的实质
国内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内外交政策的基本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国际交往是国内的基本国策
第四部分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2.中共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时候史
1.先秦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规范
夏朝的打造;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2.秦汉
秦朝打造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规范的打造;秦末农民战争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规范
刺史规范;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进步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的道路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技;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3.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进步;北方农业的恢复与进步;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技;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4.隋唐
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打造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打造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隋唐时期的政治规范和经济规范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技;文学和艺术
5.五代、辽、宋、夏、金、元
北宋的打造和中央集权规范的加大
北宋的打造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进步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辽、西夏的打造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打造;宋夏的和战
金的打造和宋金的和战
金的打造;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打造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打造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行省规范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技;理学和史学;文学
6.明、清
明朝的打造和专制规范的加大
明朝的打造和君主专制的加大;《大明律》和间谍统治的加大;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
清朝的打造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
和蒙古、新疆区域的关系;和西藏区域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光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